實驗儀器: pH 計( 梅特樂320) ,分光光度計( UV2041PC) ,恒溫水浴鍋,離心機, 50 mL 比色管; 實驗試劑: 次氯酸鈉,乙二胺四乙酸二鈉,硫代硫酸鈉,碘化鉀,可溶性淀粉,甲萘酚,碳酸鈉,無水乙醇,丙酮,氫氧化鈉( 以上試劑均為分析純) ,蒸餾水( 本文涉及的蒸餾水均為無氨水) ,氨氮標準0. 100 g /L( 國家標物中心購買) 。
氨在堿性溶液中與次氯酸鹽生成一氯胺,在EDTA-2Na 的催化下與酚生成吲哚藍藍料,比色定量。一氯胺和吲哚酚藍的形成均與溶液pH 值有關。次氯酸與氨在pH 為7. 5 以上主要生成二氯胺,當pH 降低到5 ~ 7 和4. 5 以下時,分別生成二氯胺和三氯胺,pH 在10. 5 ~ 11. 5 之間時,生成的一氯胺和吲哚都較穩(wěn)定,且呈色較深[2]。
根據(jù)PAC 檢測標準( GB 1592-2003) 中的檢測方法,主要涉及到的試劑為次氯酸鈉、EDTA. NaOH 溶液、1—萘酚溶液。本文根據(jù)這三種試劑的加入量對吸光度的影響進行了比較。根據(jù)原理,我們初步斷定所加的試劑中次氯酸鈉為反應決定性物質(zhì),EDTA. NaOH 為隱蔽劑,1 —萘酚溶液和前面生成的一氯胺生成染料。我們以三種試劑的加入量對氨氮標準溶液的吸光度影響進行分析。檢測方法根據(jù)GB 15892-2003 中的氨氮的檢測,為了檢測方便,用50 mL 比色管代替標準中的100 mL 容量瓶,所有試劑量將減半。并結(jié)合納氏試劑分光光度法進行比對。
1) 不同次氯酸鈉濃度下的標準曲線。
表1 的相關系數(shù)R2 = 0. 942 3,表2 的相關系數(shù)R2 = 0. 991 7。對比表1 和表2 的數(shù)據(jù),可以明顯的看到相同濃度的氨氮的 ABS 存在很大的差別,這是由于在檢測中氨氮首先要和次氯酸鈉反應生成一氯胺,然后才能和1—萘酚溶液反應生成可以比色的吲哚藍藍料。
表1 0. 15 mL 的次氯酸鈉+0. 50 mL 的
EDTA. NaOH 混合溶液+2. 50 mL 1—萘酚溶液
濃度 mg /L |
0 | 0.02 | 0.10 | 0. 20 | 0. 25 | 0. 30 | 0. 35 | 0. 50 | 0. 60 | 0. 70 | 1. 00 |
ABS | 0 | 0.003 | 0. 023 | 0. 041 | 0. 045 | 0. 047 | 0. 053 | 0. 062 | 0. 071 | 0. 084 | 0. 102 |
表2 0. 50 mL 的次氯酸鈉+0. 50 mL 的
EDTA. NaOH 混合溶液+2. 50 mL 1—萘酚溶液
濃度 mg /L |
0 | 0.02 | 0. 10 | 0. 20 | 0. 25 | 0. 30 | 0. 35 | 0. 50 | 0. 60 | 0. 70 | 1. 00 |
ABS | 0 | 0. 008 | 0. 045 | 0. 103 | 0. 128 | 0. 148 | 0. 164 | 0. 222 | 0. 264 | 0. 286 | 0. 406 |
根據(jù)化學動力學原理,次氯酸鈉和氨氮反應生成一氯胺是決定整個反應速率的步驟。表2 的相關系數(shù)好于表1 的相關系數(shù),在表1 中隨著氨氮濃度的增大ABS 有明顯的下降,這是由于次氯酸鈉濃度不足引起的。
2) 為了找出次氯酸鈉加入量和吸光度的關系,我們在相同氨氮濃度下投加不同量的次氯酸鈉( 其他兩個試劑的量不變) ,來測定ABS。
在一定的氨氮濃度下ABS 的值隨著次氯酸鈉加入量的提高而增大,達到較大值后下降。在較大值處不同的氨氮濃度需要不同的次氯酸鈉量,如表3 中的黑體部分。我們認為當標準曲線的濃度小于0. 60 mg /L 時,次氯酸鈉的加入量控制在0. 50 mL,當標準曲線的濃度達到1. 00 mg /L 時,次氯酸鈉的加入量控制在0. 70 mL。這樣才能保證單位濃度時有較大的ABS,曲線濃度上限控制在1. 00 mL 以下。
當EDTA. NaOH 的量達到0. 50 mL( pH = 12. 05) 時,低濃度和高濃度的ABS 不隨pH 增加而上升,并且趨向穩(wěn)定。所以反應中較好達到pH > 12. 00,即EDTA. NaOH 量為0. 50 mL。
1—萘酚的影響
高濃度和低濃度氨氮的ABS 都隨著1—萘酚的加入量先上升到達較高值,穩(wěn)定一段時間后,又開始下降。所以1—萘酚的加入量控制在2. 5 mL ~ 3. 0 mL 之間即可。
稱取約10 g 液體試樣,精確至0. 001 g,移入500 mL 容量瓶中,用水稀釋至刻度,搖勻。用移液管移取25 mL 此溶液,置于 100 mL 容量瓶中,加1. 5 mL 硫酸溶液( 1 + 35) 搖勻后,加入5 mL 碳酸鈉溶液( 30 g /L) 并稀釋至刻度,輕輕搖勻。靜置使氫氧化物沉淀。用移液管移取25 mL 上清液于50 mL 比色管中,用于氫氧化鈉溶液調(diào)pH 至約11,備用。另取50 mL 上清液于50 mL 容量瓶中,備用。備用液在加入各種顯色劑時將產(chǎn)生沉淀,用離心機在3 000 r /min 條件下離心10 min,能很好的去除沉淀。
不同檢測方法對PAC 檢測結(jié)果的比較見表6。
分析方法 | 標準曲線的濃度范圍/mg·L - 1 | 相關系數(shù) | 線性方程 | 質(zhì)控樣(0. 30 mg /L) | 相對誤差/% | 試樣測定ABS | 試樣測定結(jié)果 |
酚鹽分光光度法 | 0 ~ 0. 60 | 0. 997 6 | Y = 0. 489 3X + 0. 005 6 | 0. 324 | 8. 0 | 0. 028 | 0. 047 |
0 ~ 0. 30 | 0. 998 8 | Y = 0. 566 9X - 0. 002 6 | 0. 293 | - 2. 3 | 0. 028 | 0. 054 | |
納氏試劑分光光度法 | 0 ~ 0. 60 | 0. 999 5 | Y = 0. 174 2X + 0. 000 3 | 0. 314 | 4. 7 | 0. 058 | 0. 332 |
從表6 中看出,當酚鹽法低濃度標準曲線時,質(zhì)控樣的相對誤差較小。但是兩種方法對PAC 測定的結(jié)果相差很大( 酚鹽法測定為0. 050 × 2 = 0. 100 mg /L,納氏試劑法測定結(jié)果為0. 332 mg /L) ,我們通過目色比較可以看出納氏試劑分光光度法中PAC 的顏色明顯低于0. 30 mg /L 的標準,但分光光度計測定結(jié)果卻高于 0. 30 mg /L,原因可能是PAC 中的其他金屬元素引起的偏差。
1) 酚鹽分光光度法測定氨氮時,我們認為當標準曲線的濃度小于0. 60 mg /L 時,次氯酸鈉的加入量控制在0. 50 mL,當標準曲線的濃度達到1. 00 mg /L 時,次氯酸鈉的加入量控制在0. 70 mL。這樣才能保證單位濃度時有較大的ABS,曲線濃度上限控制在 1. 00 mg /L 以下。
2) 酚鹽分光光度法測定氨氮的較佳pH 為12. 0,此時單位濃度的ABS 較大,有利于檢測。
3) 甲萘酚的加入量也有一段較佳值,過少和過多的量都將造成單位濃度的ABS 下降,我們認為50 mL 水樣的加入量應控制在 2. 5 ~ 3. 0 之間。
4) 對于PAC 氨氮的濃度的測定,酚鹽分光光度法對PAC 中的其他元素的抗性干擾比納氏試劑分光光度法強,兩者在顯色穩(wěn)定性上都比較穩(wěn)定。